本篇摘录自2017 年9 月孟岩应邀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前,建筑学院院长Mrs. Amale Andraos 的欢迎致辞。

A本116期内页_页面_003

如果试图追溯当今的建筑与城市实践的形成,成立自1999 年的都市实践无疑已经成为同类型事务所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典型之一。彼时适逢中国扩大开放市场,伴随而来的是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西方对中国关注的日益高涨: 从雷姆·库哈斯的珠三角研究、斯蒂文·霍尔的建筑小册子系列,到一系列重大国际竞赛和委托项目,如霍尔的当代MOMA、央视大楼竞标、赫尔佐格·德梅隆和艺术家艾未未合作设计的鸟巢,以及扎哈·哈迪德的广州大剧院,这些仅仅是21 世纪初最知名地标的一小部分。 

在这令人窒息的快速建造浪潮里,都市实践,顾名思义,他们的建筑实践深深根植于中国新的城市现实:积极应对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关注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空间的割裂状态,更积极致力于城市历史肌理的融合。其前一代的建筑师们要么选择只是聚焦建筑学本体的发展,要么仅仅是回应“全球化”这类普遍状况,这两种态度都导致某种放弃研究文脉问题的倾向,也引发了库哈斯在其《巨大》一文中所宣称的“ 见鬼!文脉”的著名论调。 

而都市实践作为新一代建筑师的代表能够脱颖而出,一方面以具有国际视野的思考和抱负与全球同行及合作者对话,同时也是彻底地扎根于本土的在地实践,因而得以将其对当地文脉的深刻理解植入其实践,最终目标是促成真正意义上的影响和改变。不论是既有建筑及社区的更新与再生,例如他们极具智慧的深业上城都市聚落项目,还有基于传统居住类型的土楼住宅的精彩重生,这一作品数年前曾在库珀- 休伊特设计博物馆展出且备受好评;或者将旧工厂区改造为华侨城loft 文化创意区,还有他们既大胆创新又内敛节制的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唐山城市展览馆或大芬美术馆等。都市实践一直独辟蹊径,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从实践和理论上对建筑学的发展进行不懈探索。

事实上,都市实践在塑造中国的建筑、景观和城市思考的实践和介入远不止于建造本身,他们充分认识到作为建筑师运用专业技能成为整合者、协调者与合作者的必要性和极大潜力;从政府规划者、开发商、城中村居民到建筑师同行,他们心怀责任,积极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各方面参与者之间的讨论与互动。E6 空间是他们为分享理念和不同观点、实现广泛合作与交流创立的强大和独具影响力的平台。 

作为专业领域领军人角色的扩展,他们其中两位合伙人共同策展了今年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17),这也是近年来最有活力的双年展之一。

——Amale Andraos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历史保护学院院长,WORKac 建筑事务所创建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