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罗马阳光炙烈,繁花盛开。继柏林推广会之后,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来到罗马。6月15日下午5点30分,以“非正式城市:城乡过渡中的多元化策略”为题的UABB@罗马推广会在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和国立建筑博物馆(MAXXI)举行。论坛由MAXXI资深建筑策展人皮波·西奥拉(Pippo Ciorra)主持,参与嘉宾包括2017深双总策展人之一、MAXXI艺术总监侯瀚如;MAXXI策展人艾琳娜·墨提斯(Elena Motisi);2017深双总策展人之一、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孟岩;2017 深双联合策展人之一,上启艺术创始人杨勇;e-flux 建筑板块副主编尼克·阿克塞尔(Nick Axel);景观建筑师尼科洛·巴塞蒂(Nicolò Bassetti);建筑师、Domus期刊编辑约瑟夫·格利玛(Joseph Grima);以及都灵理工大学教授弗朗西斯卡·弗拉索达提(Francesca Frassoldati)。
侯瀚如向到场嘉宾及观众发表欢迎致辞之后,艾琳娜·墨提斯及主持人皮波·西奥拉以意大利语逐一介绍了各位嘉宾及本次论坛的背景和主题。接下来,孟岩、侯瀚如和杨勇分别就本届双年展的城中村主题、街道和艺术介入以及深圳的艺术文化生态发表了主题演讲。
孟岩:为什么本届深双选择城中村作为主展场
孟岩的主题演讲从深双与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其他展览的不同开始。深圳处于20-21世纪最剧烈的城市化现场,城市本身即是最大的展场。在三十余年的城市化之后,展现出两种共生现象——自上而下的现代规划方式和以城中村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生长现象。孟岩在演讲中谈到选择南头古城作为主展场的原因,首先从城中村的角度来看,城中村极高的密度、复杂的空间类型、可兼容的经济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使其成为和周边同质化的城市完全不同的、生动鲜活的城市生活环境,也为新来的移民提供了落脚之处。但近年来的城市更新项目往往把层积丰富的历史街区和多样杂糅的城市生活清除,这样的现状是否是深圳乃至中国城市再生的唯一方式?其次,从历史角度来看,当人们提到深圳的时候总认为这是一座只有30余年历史的年轻城市,而实际上,“深港澳之根”南头古城的历史能够追溯到1700多年前。明代的牌坊、清代的祠堂等老建筑和近代的城中村共存,构建出一种看似杂乱无章的共生状态。本届深双并不是简单地把展览放在村里,而是根据其肌理“量身定制”,双年展的架构和叙事将会呼应南头古城本身,同时也会通过介入和改造丰富居民的公共生活,探索保留城中村的各种可能性。
侯瀚如:艺术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
侯瀚如在随后的发言中简述了深港两地城市化历史,以及两地不同的非正式城市现象。谈到本届深双的“艺术造城”板块,侯瀚如表示艺术并不直接创造城市,但艺术能够临时性地“占领”城市空间并创造出额外的领域,使其成为一个产生行动和批评的场所。他同时强调了本届展览中“行动”的重要性,即通过行动创造转型的可能性,并以部分计划参展的艺术作品和实践阐释了艺术家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他们的各类尝试,艺术家们或制造问题和“障碍”,或“预测未来”,或介入社区生活……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语言和媒介来阐释着自身在城市化中的位置。自发建造、非正式的城中村或许是一个能让地区和全球建立对话的绝佳环境,来创作表达杂糅共生及探索更多可能。本届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们将就南头古城这一特定的场域创作,强调城市生活的丰富性,并真正介入居民们日常生活。
杨勇:20多年以来深圳艺术文化生态的发展和变化
杨勇则以艺术家和艺术策展人的角度叙述了来深20多年来的所见证的城市变化。城市在高速发展、经济增长的同时,博物馆、美术馆和各类艺术机构在逐一出现。人们对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日益明显,也有越来越多专业界人士对城市的改变产生兴趣并做出行动。上一届深双中,杨勇策展的龙岗“西浦世居”分展览在一座有100余年历史的客家围屋举行,日常生活过程及艺术家和居民的互动在展览中成为特别的作品呈现。即将到来的2017深双中,策展团队面对城中村环境开展工作,希望这届展览能对城市继续产生持续的、有价值的推动作用。
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嘉宾们结合自身的背景和经验分享了各自对非正式城市、世界各地城中村、自下而上的生长现象的看法,同时也表达了对年底即将到来的深双的期待。
Domus期刊编辑约瑟夫·格利玛分享了他自2008年首次参加深双以来在深圳及香港的调研经历。近十年来的时间里他见证了深圳城市的发展,也看到深双在城市中重要而特别的位置。每一届深双的举办都如同城市自我分析诊疗的过程,在保持极强的地域性的同时也接纳外部观察者和研究者参与,这让深双成为城市内部选择力量和外部资源介入共同作用的产品,在城市快速发展和新陈代谢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让深圳有机会成为其他城市能够参照的范例。而当下或许是开始讨论城中村的最好的时机,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些被扩张的城市“吞没”的城中村或许会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后大都会”范例,对其他城市的发展起到参照作用,也使人们再开始思考如何重构如今的都市生活。
e-flux建筑板块副编辑尼克·阿克塞尔就约瑟夫·格利玛关于“后大都会”的观点做出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建筑学历史和理论中更多强调的是“理想的城市”,并直接与城市中自上而下的力量相关。双城双年展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城市\建筑”双年展,已将视野投向了全新的尺度。当传统的建筑概念和理论工具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变得局限时,这是一个紧要而关键的时机——引入新的概念,关注自下而上的生长,并使艺术与城市结合。
都灵理工大学教授弗朗西斯卡·弗拉索达提则分享了自己于2005年初次到访广州,并于2006年带领来自意大利和中国的学生来到广州小洲村进行密集的工作坊和调研的经历。在调研中师生们看到,城中村高密度的环境中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其维度远比外面的城市丰富。同时他们也发现,城中村内的生活和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保留了传统特质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演进和适应周围的环境。在充满了居民的城中村内举办这一届双年展,也许探索和筹备过程会比最终呈现出的结果更为有趣。
景观建筑师尼科洛·巴塞蒂则认为,城中村是真实的生活环境,本届双年展在城中村的实践对于其中居民的生活、对保留和叙述历史、对于丰富城市文化环境以及维持城市运转都有重要意义。
嘉宾讨论环节
在讨论中主持人向本届深双策展人提出问题:保留城中村的意义具体是什么?而保护的方式是否是简单将其美化使之呼应外部的城市环境?孟岩在回答中把城市中的城中村比喻为自然界的湿地,在起到生态平衡调节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生活的孵化器,为来自中国其他地区移民提供落脚之处,并帮助他们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这是城市环境中不可缺的一环。而本届双年展对城中村的保护并不是简单的美化、使之适合所谓中产阶级的趣味,策展团队重视的是城市中有理性规划的存在,也有城中村这样“未完成”的、不断演进存在,其中蕴含了人们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双年展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不同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城中村,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实的城市生活,是城中村里的生活还是其周围现代化城市中的生活?其中有太多问题值得我们探索。侯瀚如补充说,我们处于一个资本和政治力量主导的现实世界,城中村在其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其中存在自发自主的生长和尺度较小、不连续却顽强的抵抗现象也许会成为重要的启发。
最后,侯瀚如就本次论坛主题“非正式城市”对本次论坛做出总结:什么是“正式”的城市?什么又是“非正式”的城市?我们应当如何定义?而我们在讨论的话题仅仅是对于深圳这一座城市,还是对于全世界许许多多的城市?这些由本届深双引发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将会一直伴随我们,促使我们不断思考。
现场嘉宾与观众认真聆听主题演讲
论坛前沟通与讨论
活动现场准备花絮
UABB@罗马活动举行场地: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和国立建筑博物馆(MAXXI)
MAXXI馆内展览
“UABB@柏林”照片版权:© ANCB / Jirka Jansch
“UABB@柏林”现场视频版权:© ANCB / Reframe | Videos for the Web
“UABB@罗马”现场视频版权:© MAXXI / UABB
MAXXI建筑外部图片来自MAXXI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