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紧张筹备,2月10日都市实践位于北京、深圳及其他城市的员工全员启动线上办公,合伙人刘晓都与王辉以传统的“开工利是”带给大家新年开门红。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以一种非常的方式迎来了2020年新年后的正式开工。线上办公曾是三位合伙人20年前创业时期的工作方法,如今,我们的团队继往开来迎接新一年的挑战,认真生活,享受工作,赋生命以价值和意义。
以下为2月10日上午10:30合伙人孟岩在都市实践(深圳)2020年春季线上开工仪式上的讲话。
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不同的春节,大家各自待在家中,通过面前的媒介连接着整个世界。2003年我也是在北京完整经历了非典疫情,17年过去了,我们掌握的技术已经突飞猛进,我们有了高铁、发达的互联网和大数据,但我们为什么还会“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呢”?这次疫情是天灾,也是人祸。我们与其把责任推到不会说话的动物身上,不如反省自身,排查自身原因。我们对大自然是否保持了足够的敬畏,人类内心贪婪本性导致了怎样的问题?外面的城市似乎停滞了,但也让我们对职业、未来和人本身有了更多的思考。
今天分享三个话题:
一、如何做一个职业人?
职业人是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作出专业判断的人。但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一个勇于担当的人,还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这一次疫情首先是对医学专业工作者全面的职业考验,同时也是对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考量。灾难面前更见人心,我们看到了有勇气有担当负责任的专业人士,同时也看到了漠视、无知和学术腐败。
反思我们的专业,如何成为一个对城市负责任的建筑师,每一个项目都无时无刻不在权力和资本的漩涡中需要面对城市、社会与道德问题作出判断。建筑师能够为维护公众利益做什么,能不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作出专业的判断,以及能不能在关键时刻讲出真话。都市实践参与的白石洲旧改、湖贝古村保护到南头古城重生等众多项目都在不断提出对我们专业判断力的考验和拷问。疫情提醒了每一个专业工作者必须要有社会、人文关怀,要心存大爱,不仅要有“艺”更要有“德”,做设计先要做人。
二、疫情过后城市的未来会怎样?
今天线上见到大家,倍感亲切,让我回想起20年前我们曾以纽约-深圳开启的都市实践远程工作模式。虽然线上工作还无法提供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的气场和情感力量,但远程工作让跨地域、跨时区的合作成为可能,让我们和高水平国际公司的合作更加便捷。今天我们被迫实行的远程线上工作可能不只是权宜之举,而是一种新的工作、生活模式的提早到来。 疫情过后,很多企业可能会倒下,更多行业会加剧重新洗牌。服务范围进一步升级和扩大的互联网,可能会让人对网上工作和生活,购物、社交、交通、医疗等等产生进一步依赖,病毒的阴影可能还会导致人们对很多城市公共生活愈加不信任。我们一直致力于创造的公共空间如何能够重新唤起城市的活力和想象力?我们提出的高密度城市模型如何应对新的挑战?然而网上的虚拟社区并不能取代真实的城市体验,线上的社交和聚集更无法替代现实生活中公共空间的魅力。而这一层正是支撑我们都市实践工作的原动力,因为我们相信城市,相信城市的价值,我们清晰地意识到虚拟的参与性和片段化的公共体验往往会快速消解,沉迷于网络上的过度喧嚣还会引发应对真实世界的思想钝化和行动乏力。因此我们认为新的城市建筑学应致力于融合线上、线下生活而激发新一轮的城市公共生活的活力和激情。
三、建筑专业人的自我提升和公共理想
建筑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它容纳人的身体不受荒野自然的侵扰,此外,建筑还要容纳人的精神、承载人的梦想。疫情阴霾的当下,再一次提醒我们当下所缺的不是技术,不是资金,缺失的恰恰是40年城市化无法逾越的“人的城市化”过程,是文化积淀的断裂和人文精神的缺失,而这是我们可以从专业角度努力而共为之的艰巨任务。对疫情下建筑学的思考应不仅仅限于装配式、快速搭建等技术层面,而更应重新思考在未来建筑和城市空间中如何以人文的精神去滋养人的生活。未来我们设计的公共空间如何能更加善待人、养育人,作为提供更加公正、平等、自由的场域,一点一滴地改变人的品行与观念,而不是让疫情过后的城市生活重建再次沦为新一轮的资本逐利和利益重新划分的舞台。
回到我们20年前的初衷,都市实践人要一直勇敢地站在社会进步的前列。建筑是我们每个人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手段,我们要用我们的专业技能推动一个更加公平和正义的未来。建筑师是一个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每一个人要利用这段特别的时期,静下心来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技能。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每一个个体的价值都可以被无限放大,于是个体修造的意义便更加凸显。通过实现和提升个体的价值,群体的价值和力量方能凸显,就像在一个“共生城市”里每一个像素点都有意义。
最后,有人说医生和教师的职业是位于人和上帝之间的中介,一个救人,一个育人。我认为建筑师也是人和上帝之间的中介,他(她)用创造空间作为手段,帮助上帝造物用以养人。
孟岩,2020 春季,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