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展览
主持建筑师: 王辉

项目组:王竞飞、朱榕涛(实习生)、孙遇晴(实习生)、李晓烨

 

针对“记忆”这一策展命题,空间设计本身也变成了对“记忆术”(the art of memory)的设计,以及如何用空间叙事来组织艺术家的群展作品。通过对记忆的概念性与操作性两个层次的解读,空间营造在以记忆为主题的展览中创造了新的观展体验。

“记忆宫殿”展览
华·美术馆

“记忆宫殿”由语法、形迹、景观、远境四个主题构成,每一部分有3至4位艺术家。设计利用三层空间的重复来展示同一个内容的不同属性,就构成了一件事情被分解成三个层次的情境,每个层次的空间体验可以在另一个层次中再现。这样,身体运动的肌肉记忆就会形成一种记忆术,回忆起在同一类型的空间中所展示的内容。

因此艺术品可以被分解成三部分可展示的内容:作为实物的艺术品、艺术家介绍和作品介绍,再用有鲜明几何特征的同一种空间,来储存这三重展示。这三项内容不仅涵盖了作品不同的在场,还通过不一样的出场方式构筑了记忆宫殿,作品的三项属性在物理空间中进行了解构式的垂直对位,将同一作品的三项内容分布在展馆不同三层的同一平面位置,为参观者营造出了一个记忆迷宫。当空间被重复了几遍以后,观众就可能会产生记忆,以及对记忆内容的提取。这样空间设计变成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按照这个原理,第一版方案虽然获得了策展人的认同,但布展的预算根本无力支撑这么繁复的几何空间搭建。好在设计时上一个展览还在进行中,有几道临时展墙提供了废物利用的可能。设计师在二层提炼出一条墙比较长的横墙,在三层提炼出两道纵墙,而一层正好要放参展者沈凌昊的一件需要圆形空间的作品,就设计了一个圆形墙。这样圆墙(一层)、横墙(二层)、纵墙(三层)的空间格局就形成了。

把这三层的平面布局叠加成一个图形,并重复在每层平面上,就构成了布展的空间逻辑:在40公分的高度以下,三个楼层的做法完全一致;在40公分以上,一层只有圆墙,二层只有横墙,三层只有纵墙。这样整个布局就像台上的一个交响乐队,有好几个声部,所有人都坐在40公分高的长凳(base)上。然后,在不同楼层里,不同的声部分别站起来表演。长凳(base)部分根据策展人的分类,用四种灰度来区别,而这四种灰度又完全重复地涂在每一层的背景墙上,并用文字注上相对应的策展主题。

40公分高的长凳(base)把展场变成迷宫,同时它也帮助缓解观展疲劳,观众随时随地可以坐下来,或静观展品,或可以玩手机,或社交聊天。

这种布置构成了三种说话的方式:站起来的白墙是展品的载体,是艺术品在说话;长凳可以写上一段作品介绍,是艺术家在说话;长凳上还留下一个留言本,是观众在说话。

每一层展馆中沿用相同的主题布局,通过垂直坐标激活参观者的记忆提取。特定几何形状的空间成为记忆地标,标记一个作品被分解成的三个属性。不同的作品信息被赋予不同的载体物质性,通过空间的相似性复现,并在时间维度上通过游览顺序被延迟激活,赋予参观者新的沉浸体验。

参观者的身体与大脑在观展过程中同时帮助创造记忆。身体在走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特定的记忆参照物。当遇到相似参照物的时候,就会把过去遗留下来的记忆碎片重新还原、解码。正像修辞学家发表演说,有时会根据需要随意在记忆空间的地点间游移,调动存储的内容,重新谋篇布局。由于作品间往往在多个层面表现出相似的探索路径,“记忆宫殿”的展陈方式并不强调空间秩序的唯一性,而是在某一种可能性的基础上鼓励更为丰富多维的记忆。

“记忆术”展览
OCAT深圳馆

不同于“记忆宫殿”中对身体记忆的探索,在“记忆术”展览中,空间设计以“影子”为切入点,通过展厅中体块的影子来构筑记忆与现实的关系。

OCAT有个之前的展览已经结束了,好在展陈还没拆,展览是外国人设计的几个石膏板的盒子,有些地方龙骨还暴露出来。这些先天的遗存救了预算上捉襟见肘的本次展览。

如何继承和梳理“遗产”,需要先好好读策展大纲。策展人把展览分成4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记忆与遗忘”,其中有一个吸引人的词——影子,遗忘是记忆的前提,影子有一种遗忘的画面感,永远无法战胜且不可回避的,因为一旦消灭遗忘,记忆本身也就无存。

第二个主题是“载体与悟性”,有一个词组“艺术的语境”,策展人就是让建筑师来设计出一种比较有智性的艺术语境。

第三个主题叫“地点与风景”,涉及“图像”。以往展陈设计只是关注流线,但有建筑师介入的展陈应该呈现的是图景,而且这个图景本身也应该是做一件参展作品。

最后的“剧场与系统”主题启发更大,大纲里有“知识重构”这个词,说明重构的语境不是一般性的语境,而是个知识语境。

这样,从策展大纲文本中提炼出4个关键词:影子、艺术语境、图像、知识重构。它们也构成了如何把前人留下的几个盒子重构成新语境中新图像的动力。

在设计使用的建模软件中,计算机模型自动生成的影子带来了设计的灵感:让这些盒子是带上影子,这是重构,是图像,是语境,也是一个挺有趣的事。

新的构图像是一个古代欧洲的小广场,里有个拉丁十字的小教堂,边上还有两个小房子,它们都在地上投出了深深的影子。古希腊便有关于影子的理论。柏拉图理念论认为:唯理念真实存在,其他皆为虚幻。现实世界中的现象是可感的,却不真实;理念是无法直接感觉的,却是可知的。而回忆赋予了一种介于“现象”与“理念”间的通路,从而使记忆成为使人达到真理的一个途径。

通过在把体块投影实体化到地面及墙体,让影子成为物体与场所的关联,激发观者对于其来源的思考,也使白盒子构成的聚落成为了记忆的载体。

放大的影子也将较空旷的场地分解成了若干个分布展品的空间,从而作品本身跟空间产生了内在关联性。

在搭建过程的网络会议上中,设计师发现展墙阳台上有灯光投下的一个影子,这激发起为什么不在这画一个影子的灵感。这样的话,阳台自身的影子是一个可感却不可信的影子,但画出的理念的影子是智性上真正的影子。这也是建筑师贡献给展览的一件作品。

这两个展览的设计,是纪念已故的黄专老师,他是OCAT和华·美术馆的学术奠基人,也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学者。在这两个需要智性来解读的空间中,黄专老师夫人白榆老师手写的黄老师语录若隐若现,又为空间的叙事增加了一个隐秘的向度。

 

展览信息:

“记忆术”展览
时间:2021年9月29日—11月11日
地点:OCAT深圳馆
展览面积:960㎡

“记忆宫殿”展览
时间:2021年9月29日—11月21日
地点:华·美术馆
展览面积:1640㎡

展览总监:方谊翎
策划人:胡斌、范白丁、郭伟其、方立毕
平面设计:王序

摄影:曾天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