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深圳案例馆展览场刊
文/总策展人 孟岩
1.展览内容编号定位
观众按完整参观流线行进,将依次参观展馆一层二层共16个独立编号作品(编号如图),其共同组成展览空间叙事的三部曲。
1-《大芬丽莎》观念油画装置 2-《城市橱窗》多媒体影像 3-《馆标释义》 4-《村城演义》动画小剧场 5-《村史档案》空间影像装置 6-《油画工场》油画影像装置 7-《大芬画家》摄影灯箱和油画实物 8-《全球产业》集装箱现成物装置+影像 9-《大芬美术馆》城市模型+多媒体光效 10-《再生盒》装置 11-《梦想盒》装置 12-《七彩浮云》雕塑 13.1-《深圳时间》多媒体影像 13.2-《深圳面孔》城市纪录片 13.3-《深圳细节》多媒体影像 13.4-《深圳记忆》文献档案装置 13.5-《寄往深圳的明信片》 14-《流彩》雕塑 15-《创意市集》 16-《一次集体行为的背后》千人绘画表现主义影片
2.展览叙事暨作品介绍
展览空间叙事三部曲:
序曲 大芬丽莎 /深圳创世纪
第一部曲 大芬制造
第二部曲 大芬转型
第三部曲 城市剧场:“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
尾声
–
2.1序曲 大芬丽莎 /深圳创世纪
作品1号:《大芬丽莎》观念油画装置
“这不是蒙娜丽莎”
五百年前在文艺复兴盛期的意大利,列奥纳多·达·芬奇绘制了一幅带着神秘微笑的迷人肖像蒙娜丽莎,这个由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经历几个世纪之后早已成为全人类所共有的永恒的精神符号。从此作为艺术经典的蒙娜丽莎高居于艺术圣殿之上,而作为文化符号的蒙娜丽莎则通过被不断复制的艺术品生产进入大众消费而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大众消费品,与此同时近百年来这张微笑的面孔又不断地被世界各地无数艺术家或改写或再造而一次次衍生出新的艺术观念和对艺术本质问题的反思与批判。
2010年1月28日这个永恒的经典图像再次获得转世重生,而在此之前的20年间,这幅微笑的面孔和其他众多世界经典艺术作品一起,早已脱离了她原生地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生态,在中国南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远村落被一遍遍地不断复制生产,并被输送到全世界各地。这一次的转世重生当然不同于上世纪初马塞尔·杜尚给这张美丽面容戏谑性地加上两撇小胡子的惊世与玩世之举,她既不是一次艺术家个体的实验之作,也不再是另一次艺术经典的复制生产,而是邀约了深圳大芬村500多名画师参与的集体创造。大芬村这座小小村落的巨变是深圳30年极速城市化的缩影,而画师的群体正是30年来深圳这座年青城市里聚集的无数普通人。他们从中国各地汇聚于此,有刚刚毕业不久的艺术院校学生,也有之前从没摸过画笔、刚刚离开家乡土地的年青人,正是他们辛勤的工作和追求内心那最普通、最直白的梦想的努力使这个小小的村落融入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他们通过参与艺术品的制造使大芬村从一个客家小村落一跃成为全球化制造产业链条中的重要节点,并最终促成了大芬村向周边城市和谐融入。而在此过程中,艺术制品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它们的制造者,艺术品的文化内涵重新塑造着这些普普通通的人。
“大芬丽莎:这不是蒙娜丽莎”一语道破天机。这言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观念艺术的鼻祖马格利特在他所画的烟斗边上的注解“这不是一个烟斗”。创作者身份的变换和特定语境的转移也使蒙娜丽莎不再是蒙娜丽莎,或说蒙娜丽莎与大芬村特定语境之间生发出新的意义。“大芬丽莎”是一个新物种,而深圳这座新兴城市30年来都是诞生新物种的绝佳土壤。
“大芬丽莎”长43米,高7米,这张巨幅油画构成了深圳案例馆的外壁,面壁发现和解读其中包藏的秘密就是进入这座展馆的钥匙。她由999块大小微略不同的油画单元构成,作为原始文本的画像被解构了,通过像素化的分解使每件油画都幻化为一片片层层叠叠的色彩和笔触构成的斑块,每个画者的个性被忠实地保留着:每个人画风不同,用笔方式迥异,速度、笔触大小、技法高下、色差等等都不去刻意校正,远观是一幅巨画,而近赏是一件件独具特色的抽象画作,每一个单元保留原初的质感和原始信息。这种差异化的像素合成折射了这一作品的实质,作为个体的画者身份、个性和当时的心绪被如实地映射在这幅超大尺度的集体造物之上。
分解的像素化的油画嵌入精致的铝框,而框与框之间又有意留下从3cm到15cm渐宽的缝,画框背后嵌埋的LED光带将背板打亮,999张画于是漂浮起来。随着光缝的渐行渐宽,人流被近千幅油画背后漂浮的光斑引向主入口,而似乎是从巨画中散落开的入口通道将人流吸入其中,一时间,环绕主入口四周在画框中暗藏的LCD屏变化为动态的影像,隐约中30年前象征深圳特区建设开端的“蛇口炸山炮”多媒体影像开启了深圳这座城市初生的一幕……
人们如果细心会发现构成这幅油画巨作的每个油画单元的角落都有一个不起眼的名字,他们从未被人提起,这是普通人的名字,他/她们是 “大芬丽莎”的创造者。然而观众不会知晓的是在每张画的背后还藏有每个画者的年龄,来自何处以及一句他们的梦想,当你进入馆中游历之后就会逐渐发现这些秘密和背后的故事。
–
作品2号:《城市橱窗》多媒体影像
展馆跨越型的入口通道作为一片开放的缓冲空间成了进入内部之前的等候区域。这里仿佛是一个城市不经意的十字路口,与“大芬丽莎”巨幅油画装置一起构成展览叙事的序幕。通道右侧的一整面信息墙象是街道旁的橱窗,雾化玻璃背后隐藏的LCD屏组合成一片不规则的影像区,它用最浓缩的方式讲述了深圳30年由小渔村到大都市的成长奇迹。影像起始于静静呈现深圳30年前轮廓模糊的历史照片,之后是随着《蛇口开山炮》缓缓炸开的像素点逐渐转化为轰鸣的推土机和热火朝天的大建设场面;紧接着由主体色红绿双色组成的无数当年的政府公文的文字和图章相互交叠从天边飘来,与背后城市初生的图景交织一处。
有意模糊化的影像更接近油画的光效,也似乎使深圳短暂的历史褪得更远,这座年轻城市从来未曾专注自己童年和少年的影像,她一心奔向未来,观众此刻在依稀可辨的旧日影像中感悟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而跳跃飘动的文献和印章都预示了一个崭新时代的脚步临近。深圳——一个肩负着体制创新使命的新城市实验正在开启一个新世纪。这面信息墙上暗藏了一扇巨大的门,它是穿越30年历史影像通向其背后梦想空间的大门,它不经常开启,但却是径直通向未来的捷径。
–
作品3号:《馆标释义》
相对于平整的城市橱窗,入口通道左侧是凹凸错落的体块,其表面铺满了红绿双色交叠的馆标文字,令人想起中国城市中常见的大幅标语口号。案例主题 “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的中英文字,像是前后错动的电脑导航条构筑了由城入村的空间前奏。
“当下的中国,由于自发的生长融合与政府性质的规划,”村”与”城”之间的关系逐渐模糊。不同形态的文化、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交叉重叠而产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形态”。”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这个展览,是这种新形态的一个切片。这种新形态也逐渐图形化,成为我为这个展览形象设计的灵感来源。
1、文本即形象。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文字,本身就是具备高度识别性的”图形”。叙述表达的过程使得”图形”不断生长和延续,既没有开始,也没有在结束。形象存在于表达的过程之中,是模糊的。
2、交叉重叠。概念上,不同色彩区别了中文与西文的识别性,也区别了观念上人们对于”村”与”城”的描述。同时叠加产生新的不规则共用”图形”,清晰的表示了文化之间的融合。
功能上,红绿两色为补色,交替出现可以从心理上引导和刺激现场观者主动参与信息的筛选和记忆(使用红绿两色的偏光镜,可以方便不同语言背景的人群阅读)。两种色彩的视觉效果也使展览的整体规划变的丰富和饱满。”
——广煜
–
作品4号:《村城演义》动画小剧场
标语墙背后是渐低渐暗的一片等候区,观众置身其中,被四周凹凸叠置的墙体所包围,这里暗示了“城中村”丰富且密集的空间特征。六屏嵌入墙中的影像把“快速的城市化”,“城中村的蜕变”,“大芬的产业升级”等一系列专业性、社会性很强的城市话题用活泼可爱、老幼咸宜的方式讲述出来,选择多屏幕的表现方法,形成多视角叙事线索,观众在进入馆内之前即可获得村城故事的基本梗概。
“动画是整个深圳馆的“序言”部分,需要在短时间内以幽默、精彩的视觉语言吸引大家的注意,同时,用浪漫的方式讲述深圳及大芬的发展。我在设计动画时,考虑到历史是多元化的,并不是单一的叙事线条,所以选择多屏幕的表现方法,尽量以多视角,宏观地看待深圳。最后,我们将屏幕的数量确定为三个,16:3的画面像一个 超长的宽荧幕,三个屏幕内容的时而拆分与时而组合很有意思。动画的主要内容是表达深圳的城市发展,城中村的蜕变,大芬的产业升级等等。
深圳本来就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奇迹的地方,很容易在动画中加入一些有趣的成分,比如,我在动画中将城中村的产生比喻为“俄罗斯方块”,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不断有积木状的建筑在堆积,而并不能像游戏中那样清除,最后越来越高,淤积为城市的“牛皮癣”。还有,我将大芬油画产业的发展比喻为“万花筒”,它的原理很简单,只要几块简单的小纸片,就能在万花筒内产生丰富的图案,大芬的油画生产也是如此,只是简单的画笔和画布,却能给城中村带来巨变。万花筒丰富的图案也可以表现大芬村的油画产业的多元化,蓬勃发展。而且对于深圳而言,万花筒的概念同时也可以表达以不同的视角看待深圳,四面八方的人(或文化)聚在一起瞬间组合成美妙的图案。”
——雷磊
–
2.2第一部曲:《大芬制造》(作品五、六、七、八)
这是一组由四个串联的小房间构成的叙事体验,随着空间的展开拾阶而上,先从《村史档案》装置对大芬村物理和社会空间、文化事件、政策扶植等信息的解读,再经由《油画工场》空间的大芬产业模式展示和代表人物对话,驻足《大芬画家》摄影对普通大芬人群生存状况的现场呈现,最终用集装箱装置表现大芬村《全球产业》的特性,观众从中可以解读大芬村的城中村特质,油画产业现状以及大芬村人的生活场景和价值观。
–
作品5号:《村史档案》空间影像装置
从一个小小的门洞跨入一个橘红色空间开始就是整体叙事的第一部曲“大芬制造”。从这里起观众仿佛走进大芬村一栋当地人自建的小楼,整个空间紧凑而亲切,其中有关大芬村的各种场景扑面而来。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地图,它勾勒出大芬村丰富的城市空间肌理;拾级而上,抬头忽见从两层楼高的天花板上飘落下百余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油画框。它们似乎是从狭小的空间四壁长出,层层叠叠无穷无尽。这些从大芬村现场采集的画框被空间浸染成同样的橘红色,六面嵌在墙内的电子影集供观众在行走之间快速浏览,其中有村景变迁、大芬静物、大芬事件、政府公文等等,这些信息被分类并通过单色处理显现出一块块跳跃的色块。密集的画框背后闪现出一个从隔壁穿墙而入的红色集装箱,它下面罩住的是一方迷你小剧场,观众在此可边小憩边观看一个按大芬故事新编的历史小人书影像《新山乡巨变》。这个小房间象一本慢慢打开的私人影集,把大芬村-一个城中村的再生故事娓娓道来。
–
作品6号:《油画工场》油画影像装置
从村史档案进入这个长方形房间,从大芬村买来的油画满满占据了相对的两面长墙:一面挂满色彩斑斓由油画作坊产生出的不同风格的画作,其对面则是20幅在流水线式的油画工场中生产的多步骤分解的过程画作;几组成像灯在深暗的背景中仔细切分出几幅让人近赏细节的画面,墙上的油画立即变得灵动起来;在相对的两面短墙各有一幅影像投射在同样的油画布上,这是大芬村两代创始人黄江和吴瑞球的虚拟对话:人物背后一边是作坊式的生产空间,另一边是流水线的产业化格局,这一对影像不仅并置了两代大芬人价值观的对峙,而且呈现了当代中国人对于商业、艺术和生存状况等现实问题的矛盾与困惑、自信与乐观交织的生活态度。
–
作品7号:《大芬画家》摄影灯箱和油画实物
穿过油画工场挂满油画的房间,观众进入一个狭小而充满张力的过渡空间,人们猛然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油画工作间之中,三面环绕观者的是一个连续的摄影灯箱,十几名真人大小的大芬画家围绕着你,观众于是乎成为了他们中普通的一员。天花板上悬挂着一排排正在晒干的油画与照片中的场景融合在一起,增加了现场感。深圳资深摄影家余海波一幅获荷赛国际大奖的作品通过对大芬画家生存状况和梦想的现实关照建立起观众与画中人物的直面对视和情感交流。
“中国深圳的一个不足0.4平方公里的小村,有8000名画工在小街斗室里谋求生存和艺术价值,把塔尖人群欣赏的高尚艺术品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他们是大芬油画产业链条中的重要锁扣,他们在艰辛的生活中实现着生存和艺术的双重价值。这种生存状态是世界性的。他感动了我,也必将震撼全世界。”
——余海波《中国大芬油画村》组图获“荷赛”二等奖
–
作品8号:《全球产业》集装箱现成物装置+影像
很少有人会有进到一个集装箱内的经历,看过余海波摄影后的观众就会被抛到这样一幕离奇的超现实场景之中。这里是案例空间叙事第一部曲的最后一幕,这时观众再次见到之前在《村史档案》房间中大惑不解的集装箱。箱的中部似被一刀切断并向两侧拉开,人就从这里进入,同时在大芬画家工作间天花上悬挂的一排排油画也就从这开口中涌入并穿过箱体。集装箱内两端堆满了从大芬运来的包装箱、订单等等物料,呈现出刚刚装满待发的现场。集装箱是当今全球化产业链最恰当的空间隐喻,大芬油画如同几乎所有大批量生产的商品一样通过它被运往全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大芬村也因此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客家小村落一跃成为全球化制造产业链条中的主要生产基地。
两个显示屏分别镶入到箱内两端堆积的货物之中,它们也像是被一切为二,一幅动态展示着大芬油画远销海外的终端:也许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客厅、一座酒店的大堂、办公楼的走廊,甚至是纽约百老汇歌剧的舞台布景;另一幅更似一本产业现状的流水账,通过各种数字记录讲述了大芬油画作为艺术品制造业奇迹的产业根基。
2.3第二部曲:《大芬转型》大芬采样体验区+空间模型+缩微小剧场(作品9、10、11、12号)
观众走出“第一部曲”密集内向的一系列体验空间之后到达二层明亮的露天区域。这里是一片开放的公共空间,既杂乱无章又活泼可爱正是大芬村也是这里空间的特征。与先前的感受截然不同,四周环绕的深灰色墙面上布满凹凸有致的壁龛,四个大小相近的彩色盒子散布其间,除了红色集装箱在这里再次出现之外,深灰色的模型盒内展示了大芬村城市更新的历程和大芬美术馆对社区文化植入的构想;表面嵌满回收颜料皮的白色空间是《再生盒》,呈现了大芬村在油画制造的产业环境下坚持创作的一批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是大芬村多层次文化生态之中的重要环节,且将会在大芬村转型中起到关键作用;旁边用回收的调色板围成的《梦想盒》中,观众可以在他/她们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聆听到《大芬丽莎》500名绘制者的梦想。这一系列小型空间都不能进入,观众只能通过墙上大小高低不同的洞口向内观望,与“第一部曲”在空间内部行走的体验不同,这里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窥视剧场;之后从这充满普通人的梦想的空间出发,再经历几朵彩云的引导观众渐渐走入一个别样的梦想空间。
–
作品9号:《大芬美术馆》城市模型+多媒体光效
中国观众对“缩微景观”的表达方式并不陌生,它曾是我们理解外部世界的媒介和窗口,“世界之窗”式的集锦式表现无论如何曾经满足了那时刚刚放开视野的国人争相看世界的愿望。比例模型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缩微景观”,在一个3米x 3m的大盒子中展示了以大芬美术馆为中心的大芬村及其周边环境,而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其实整个这片露天区域就是这座美术馆三层屋顶平台村落式布局的“缩微”引用。
大芬美术馆是中国现有最大规模的村级美术馆,总面积17000平方米,2005年由深圳市龙岗区政府投资兴建,2007年建成。作为一个以油画产业闻名的城中村,在一般人眼中是最不可能出现美术馆的地方。它的诞生怀着远大的抱负也饱受怀疑和争议,美术馆是数年来政府对大芬村不断投入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环境品质,引导产业升级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最集中体现。一个大胆的美术馆建造计划对大芬村的转型既是见证也是助推,它希望早日成为大芬真正作为文化产业基地的动力站,给大芬现有的产业、艺术生态带来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引入美术展览和活动重新激发聚集在这里的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
大芬美术馆最初从未想让自己成为单纯的艺术殿堂而是试图肩负更大的城市和社会使命:它在底部尝试容纳一个与大芬油画产业相融合的油画市场,而在中部标准的现代美术馆空间之上又叠加了一个露天的社区活动空间,并从它的核心伸出几条通往周边封闭社区的通道和连桥。美术馆仍在期待未来能够与目前以背相向的周边社区相通,修复当今快速城市化中彼此封闭且中断的城市肌理,让大芬村融入周边的城市,让美术馆有朝一日真正成为周围所有社区共享的文化中心,就像这里呈现的露天公共空间一样——这是大芬美术馆的梦想。
–
作品10号:《再生盒》装置
一个由在大芬村回收的颜料皮包裹的盒子空间,白色的颜料袋背后渗出五彩斑斓的色块,这是一个小小的向内观看的微型画廊,在大芬村现今大量的商业油画画廊之间其实早已渗入了更多的配套产业和其它内容,包括餐厅、咖啡厅、茶室、古董店、时装店、工艺品作坊……以及隐藏其间的多家经营原创作品的艺术画廊,这里展出的就是从大芬村收集来的一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大芬村的产业生态正不断地发生变化,产业的升级与配套的丰富使大芬村变得更加多彩和充满活力。
–
作品11号:《梦想盒》装置
这是露天区最后一个微型剧场,它的表面是用2010年1月28日“大芬丽莎”创作过程中回收的颜料调色板层层叠叠拼贴而成。调色板上浓郁的油画颜色构成了一个七彩杂陈的魔幻空间,通过调色板间留出的孔隙可以窥视内部舞台布景式的一个空间装置:墙面是从大芬村多个油画工作室中收集来的涂满各种颜料的淘汰衬板,地面上几组画具以及生活中的小物件组成一幕似乎是画家刚刚走开的场景。转角墙面是两幅投影,讲述了“大芬丽莎”500余名绘制者的梦想,日常生活场景与言语交织构成一幕鲜活动人的空间戏剧。
–
作品12号:《七彩浮云》雕塑
从“梦想盒”开始观众漫步走下楼梯完成了对大芬村的采样式体验,之前每一幕的经历在观众心中逐渐拼合成一幅副各自不同的对大芬村的认知地图,而至此观众拾级而下,就将开始一个完全不同于先前体验的,令人意料不到的空间体验。楼梯间是从大芬村的梦想盒向深圳城市梦想剧场的过渡,亮绿色的墙面和天花板间漂浮着四朵由当代艺术家杨勇创作的彩云,它们或停留在半空、或穿透墙体、或浮在顶部,观众在放松的心情下生发无穷的想象。活泼跳跃的彩云浮游在半空使人似乎倘徉于梦幻的场景,之前狭小空间与高密度的信息堆积在这里渐渐化去,为进入一个新的体验做好心理上的铺垫。
–
2.4第三部曲 城市剧场“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
作品13号: “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 城市剧场
作品13.1号 《深圳时间》多媒体影像
当观众一步入这一剧场空间就即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慑,这是一场始料不及的视觉冲击,之前经历了从大型油画装置开始的序幕,走过大芬村密集和强烈浓缩的空间体验,到开放区新颖活泼的现场,经几朵彩云暗示到梦想空间的临近,而眼前的一幕瞬时将人们带入一种梦幻般的体验之中。这里借用了类似德国经典剧场空间的手法,20余米长的地面逐渐升高形成斜坡舞台效果,而一道从天花垂下的斜墙将长方形空间精确切割,并且夸大了纵深的透视效果;从坡顶尽端的墙面泻下的一片数字瀑布汇成流水,沿坡缓缓流下形成一面永不停歇的光和数字流,纪年的时间痕迹在水中逐次显现,使水流复合为时间流;深圳,这座城市的名字原意指水,而水的流动和灵性正是见证了她的生命活力和永不停歇的能量。天花是由很薄的镜面不锈钢铺就而成,而人工敲打而成的凹凸不平造成了在镜面反射中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的梦幻场景。
–
作品13.2号《深圳面孔》城市纪录片
大空间右侧墙面一幅巨大的影像向远处延伸并逐渐消失在水天之中,这上面是一幕由一个个普通深圳人在工作中的眼神、面容、动作组成的的真实感人的瞬间-《深圳面孔》,它通过真实记录深圳从清晨到夜幕一天的变化,从微观细节入手,以宏大场景取样,捕捉到在深圳这座年轻的超大城市机器背后涌动的动力源。
“午夜到午夜,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
深圳,一座大型国际城市在高速运转。
影片试图去寻找城市后端的职业场景,去捕捉正在工作和劳动的普通人的面孔和眼神。
影片主题是深圳在做。谁使这座城市运转。
工作是美丽的,劳动是光荣的,工作和劳动中的人是神圣的。
这是一种城市力量和一份城市尊严。”
——牟森
–
作品13.3号 《深圳细节》多媒体影像
人们随着大空间中的音乐和影像的节奏沿台阶和斜坡溯溪而上,途中遇见漂浮于数字水流中的小块投射石,这浮石上记录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细节,是可以驻足静观的一座城市的细微表情和无数不被人留心的城市印记。戏剧性的场景,舞台灯光的塑形使观众自身具有了演员的角色,并使人的体验融入到空间剧场所提供的氛围之中。
–
作品13.4号 《深圳记忆》文献档案装置
一经穿过垂下的光墙,流水也似乎被光切割嘎然而止,观众犹如置身桃花源头,一个三角形更加静谧的冥想空间展现出来。只见从天花泻下无数重重叠叠密集的文字充满白色的空间四壁,历史文献中的墨迹被编织成无限延展的文字空间,这些文字曾是作为改革开放实验场的深圳发出的号召,庄严而掷地有声。它们是这座城市自诞生之日起所肩负的城市使命,这里隐藏的文字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生命印记,而这个文字构筑的空间铺天盖地向人们讲述那个从1979年开始的开拓性实验,那个至今尚未完成而又将重新上路的对未来的期许。这些字里行间读出的是30年来深圳中国梦想的轨迹,改革创新的脚印,那些多年来我们已然忘却的城市记忆,它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期许的言说,娓娓讲来、无休无止;在密集重叠的城市档案文献之中投射灯投出了收集到的普通深圳人的梦想,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集体梦想交织在一起,是宏大叙事和个人微观叙事的交叠。而正是这两个不同尺度梦想的交叠构成了深圳奇迹的坚实基础。
既而这文字的瀑布穿透光墙切出的三角空间,冲回到大空间天水一色的梦境,从1979到2010再到2040的60年未来编年史在展出历史的同时更向未来发问:深圳未来30年做什么,以什么为动力?这个对伟大城市未来的期许是每一个深圳人的自问,也是向观众的提问和自答:靠梦想、靠激情、靠创新,这将也是观众在挑廊上回望大型影像所能读到的,这是务实平常而充满激情的真正深圳面孔。
–
作品13.5号 《寄往深圳的明信片》
在离开剧场空间通向创意市集的甬道上,人们再次遇见先前那张熟悉的微笑面容,而这次她不再是“大芬丽莎”,而转身成为寄往深圳的明信片;她微笑着向观众道别并邀你写下你的梦想和对这座城市的期待,或者别的什么,这些将会被深圳所保存,梦想会汇入到这城市律动的脉搏中,你的梦想就是这座年青、开放、包容的城市的梦想。
–
作品14号 《流彩》雕塑
观众沿斜坡而上,尽端转过数字瀑布墙就进入了一座深蓝色的楼梯间,从这里走下,仰头但见一抹最后的流彩,似一滴从天而降的颜料垂落到出口上方,这是经历城市剧场梦想之旅的最后一幕,到这里我们完成了从巨幅“大芬丽莎”开始的从画进入、从人和人的梦想走出的叙事经历,同时完成了从村进入再回到城市的空间体验之旅。
–
作品15号 《创意市集》
深圳2008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设计之都,深圳的创意设计行业长期以来异常活跃,正像这座年青城市一样充满活力。同时深圳又是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基地。在斜坡大舞台下面留出了一个展示空间,两侧墙面上留有展柜展示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创新设计品。创意市集的理念是鼓励设计师与技术创新型产品的企业结合开发新的高品质设计产品,在展览期间也将借此空间提供机会给那些新的创意和临时性展览。这里不是推销产品的场地,而是创意生产的所在,并提供一个与公众交流的界面。
–
作品16号 《一次集体行为的背后》千人绘画表现主义影片
这里是深圳案例馆体验的最后一幕,当人们从第三部曲的剧场空间走出,穿过创意市集,走出展馆时即可看到端墙嵌入的28块显示屏所展示的深圳大芬村现场2010年1月28日大芬画家集体创作“大芬丽莎”的影像。有大幅集体绘制的大场景,也有每个人埋头工作的细节描写,更加感人的瞬间是画家完成绘制后在画背面签上自己来自何处,并写下自己的梦想……这些普普通通的深圳人无论来自哪里,带着自己的梦想,通过辛勤努力的工作在深圳这块年轻的土地上打拼。透过这些人专注的眼神、自信的手的动作,观众可以看出这座城市背后的力量。在这28块屏幕上,在展会的180天里,还将放映在大芬现场即将举办的大芬国际壁画节的盛况,届时世博会的观众将看到国际壁画艺术家和深圳艺术家、大芬画家们一起在大芬美术馆预留的壁画墙上创作。5月中旬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召开期间在大芬现场举办的《对流》国际艺术展,将有国际、国内众多艺术家在大芬村现场制作的当代艺术作品在大芬美术馆的“回家展”。
–
2.5尾声
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深圳案例馆整体叙事从抛出“大芬丽莎”巨幅油画入手引发话题,掷出悬念,通过案例展示和整体艺术体验带领观众逐层剥开巨画背后的深层故事和内涵,最终触及油画背后人的故事、人的梦想、完成了从画到人的叙事经验;与此同时引领观众从“大芬村”——这幅巨画的产地进入了它的历史,现状空间场景,产业结构以及由村到城的升级和转型,进而把大芬画家作为无数普普通通来深圳创业寻梦的个体人的经验扩展到深圳人的面孔和深圳这座城市的使命及文化内涵,完成从村到城空间的拓展与精神的提升,最终通过文献档案装置回答深圳30年发展的动力源何在,并向未来30年发问和提出期许。深圳案例馆展示这座今年正值30而立的年轻城市的开放和包容,她对自身城市问题的切入点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梦想,超越技术崇拜和视觉盛宴转而关注民生话题,这是一座城市成熟的标志,它希望给世博会留下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