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 孟岩 翠竹公园文化广场 中国园林 196 封面

作者  孟岩
期刊 中国园林 2012(4):14-16

201204 孟岩 翠竹公园文化广场 中国园林 196 (1)

201204 孟岩 翠竹公园文化广场 中国园林 196(2)

 

在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以前,深圳到处是山坡和丘陵。今天大部分的山坡低洼地带被移走或填平,原始的地貌已很难在新的城市格局中看到。翠竹公园的基地是城市中心为数不多的仍部分保留原始地形植被的地方,45公顷的基地座落于人口密集的深圳早期城市中心-罗湖区。由于与周边街道缺乏联系性,这地方在飞速发展变化的城市里有如一颗暗藏的明珠至今仍不广为人知。

公园以北一片6000平方米的空地,东邻安静的高尚住宅区,西边是一个卷烟厂,有利于新建一个公园入口连接到安静的居住区北部街道。这地块的产权实际上属于临近的一个住宅区,由于区域规划控制,地块不能做商业或居住用途,只能做绿地,经市政当局与开发商协商后,后者同意将空地用作开放的公共空间连接到计划新建的翠竹公园入口,他们相信这样有益于开发商的新住宅项目,同时也有利于周边的大众。作为补偿,政府同意在公共广场下面,新建50个停车位。

基地形状不规则,由北至南坡度高差有13米,实际上是山体经由开发商在两边进行开发,粗暴开挖后残留的部分。在对基地进行详细的调研以后,我们强烈建议取消先前规划中的大广场、大喷泉, 尤其是上山的汽车道,保留现存的原始山坡、植被及山后斜坡上的古墓。我们的设计计划三项主体工程:1 毗邻北部街区的公共文化广场,底部是停车场。2 一条折线形开放长廊连接下方的广场和山顶的公园新入口。3 在山地与原始挡土墙间修建一系列梯状种植台地。

广场高出街道地面约三米,三面由多孔墙砖包围。墙上这些开孔为下面的停车场提供通风和采光的同时,将人的视线引伸到墙外面其它园景之中。南面墙体边沿,一个亭子浮于一片浅浅的水体之上,随白昼时间移动映射出变幻有趣的光影效果。这个半开放的广场采用了传统中式园林典型的庭院形式,遍布的竹岛群为孩子们提供了捉谜藏、做游戏的地方,也为老人们围合出下棋、打太极,以及音乐表演的场所。西墙的开口处,一条对山的开放的廊子伸入墙后寂静的庭院,供人们饮茶冥想。步行道从这里穿过树林延伸到山顶新的公园入口处。

从庭院东北角出发,一条折线形开放长廊蜿蜒于山边,通向山顶。长廊顺原始的挡土墙而建,满足登山者遮阳避雨的需要。既遮掩了从公园里看过去并不雅观的墙体,同时又最大限度保留了长廊以西的景观空间。折线形廊子与墙之间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空间,重新界定了公园的东侧边界。竹,花和树通过这些空间界定形成一幅幅中国画,行走于廊子中,步移景移,这种系列性的空间体验亦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精髓所在。长廊沿山体逐级抬升,把狭长的坡体切割成各式形状的种植台地,如同山地农夫在梯形田间种植庄稼蔬菜,这些“田地”也可以栽花种草,甚至于农作物,同时鼓励和引导附近居民和孩子们来参与体验种植的乐趣,最大程度吸引公众来参与社区绿地的创建与维护。

沿着台地向上,最后到达一片竹林,在这里,长廊的尽头变作开放的回廊,正是极佳的观景之处,但见竹影婆娑,驻足远眺,风光旖旎。从这里转左,便到翠竹公园的新北门了。

翠竹公园是一个具有延续性的,多样化的甚至于给人带来具神秘感的空间体验的现代中国园林。从繁闹的街区生活到活跃的田园实践,再到竹林田地间的空间活动,同时也是从城市到乡村,从开放空间到隐秘空间的自然过渡,正符合人们内心深处回归山野,远离尘嚣的渴望,公园设计的即是一段精神的回归之旅以及对“自然居”这一中国传统文人雅士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空间阐释。

这里我们不是复古癖,而是建立一条连接大自然与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的现代城市的纽带。经历了二十五年城市建设的大跃进以后,深圳极为有限的土地上修建了大量的道路和高楼,如今的深圳不再推进城市化进程,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宜居住,深圳正致力于建设一个更为合理的公共空间体系。在全市范围里创建各式大大小小的社区公园和文化广场,在服务于本地居民的同时也吸引着来深圳观光的旅游者。现在的景观建筑设计比以往更多地渗入社会,文化,政治元素,成为中国城市设计主体。正如Christophe Girot在“Towards A landscape Society ”(《走向景观社会》)所写:“景观已成为一种反抗的象征,至少是一种回应,面对全球系统性的城市形态的同化,景观是不可能完整的生活片段,也是飘逝的个体独特性最后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