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为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品牌刊物,本期由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与OCAT共同策划,以OCAT15周年作为主题。本文来自《@LOFT》杂志总第34期「园区录」栏目,详见实体杂志P92-P101。

编辑 | DCM
图片资料来源 |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

 

编注:采访内容来自巫鸿主编:《当代已然成史:我(们)与黄专》,岭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本文在此基础上编辑整理。受访人:孟岩、刘晓都(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采访人:李彧莎,时间:2018年3月,地点:OCAT图书馆。

OCT = Overseas Chinese Town,  OCAT = 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3.2-OCAT interior

 

OCAT的发展过程给创意园带来了什么作用?我们想就是像旗舰店或主力店那样,起到龙头和旗舰的作用,使创意园的艺术和文化达到最高的状态,它现在成了华南地区重要的当代艺术高地。OCAT如果从南区搬到B10,那就是一个大的飞跃,但是如果完成不了这个飞跃,就会卡在那里。如果B10将来能够做成的话,OCAT将会有更大的进步。我想OCAT除了展览以外,还可以有更多的公共性活动。

——刘晓都

 

OCAT是这个工业区改造的一个精神性的空间。这种另类空间的价值就像一个火种一样不断地在制造一些城市事件,把年轻人聚集到那里,点燃了一系列的火种。在未来可能会引领或者激发一种新的关系,可能产生一种化学变化。今天其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我一直觉得OCAT是一个挺好的精神的支点,它的这个高度不能往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年是曲高和寡,面对的是一片空无,今天面对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时尚和流行,但是OCAT不是说简简单单地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机构。我期待OCAT就算是在北区,还是要保持那种学术的领先的地位,它是从上至下,有一种灌输和启发的作用,不是迎合。我特别希望OCAT能够坚持下去,给这个园区输送养分,那种养分的作为绝对不是时尚所能企及的。

——孟岩

 

过往本刊的老友记、园区录栏目都是让采访对象从何时成为园驻民谈起,尤其是园区录栏目,以介绍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LOFT)的创意新空间为切入点,让读者了解那些让创意驰骋的空间是如何运转的。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设计或创意领域相关的公司,选择创意园的原因都类似:有艺术氛围,相似类型的公司趣味相投,在此形成产业集聚;此外工业厂房可以自主装修,不同于整齐划一的办公空间条件吸引了他们的到来,在园区开创了他们的事业。

 

1

3-OCAT

 

本期园区录因应OCAT15周年,带领读者回顾那个开创性的时刻,也试图解答很多读者的疑问:到底OCAT和OCT-LOFT之间是什么关系?时至今日,仍有艺术类媒体及不少访客将OCAT这个名称指代整个园区,作为艺术之旅的一个目的地。在上述机构、园区的各自表述的材料基础上,结合两位见证者建筑师孟岩和刘晓都的采访以及策展人史建对园区的研究等材料,我们了解到这样一段足以记载进入深圳文化艺术史册的历史:先是2003年左右何香凝美术馆计划做一个当代艺术中心,来到华侨城东部工业区找场地,同时积极响应和推动华侨城东部工业区旧厂房的改造计划,于是一个废弃的家具厂空间被改造成为了后来的OCAT深圳馆(2003年,OCAT开始改造工程;2005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然后华侨城集团开始对东部工业区进行规划,改造为创意园(2004年8月,华侨城创意文化园项目启动;2006年5月19日,“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挂牌)。厘清这段历史细节并不是要将这两个华侨城属下的机构划清界限,而是说,OCAT与OCT-LOFT,其共生策略即是:OCAT以一个艺术机构来带动或辐射整个OCT-LOFT创意园区,园区承载了相关领域的创意人士汇聚,形成独有的艺术氛围、创意产业生态。

 

4

 

高举高打前的犹豫

相对今天的深圳艺术生态所受到的热切关注,2000年初的深圳,艺术土壤的养分薄弱。《艺术市场》杂志2019年12月号以《深圳:离“中国艺术桥头堡”还有多远?》专题将深圳40年来的艺术生态进行了梳理,新时代新定位带来的广阔前景,是机遇,也是考验。如果必须要回答这个专题的提问,答案可能就是保持创新与引领。

作为建筑师,孟岩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关注当代艺术,“那是一个文化爆发的时代,当年很多建筑师、艺术家都挺关注那些暗流涌动的事情”。而真正接触到所谓的当代艺术,实际上是1990年代在纽约工作那段时间,“我们当时对自己的定位是当代建筑,希望建筑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从当下的现实中吸取养分,也就是说,都市实践对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一直是在跟随、观察和挖掘,我们不想只局限于建筑学本体的东西,更多的是跟社会现实和城市的发展有关”。建筑与当代艺术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对当下和城市问题的关注。

2003年,何香凝美术馆开始思考和讨论建立一个独立的当代艺术中心,作为下属艺术机构,专门关注和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所以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此时华侨城也希望能够通过新的规划激活华侨城东部工业区,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和成为一片新型的高地,并且希望何香凝美术馆所筹建的当代艺术中心能够在其中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因此,这片八十年代的集合式厂房,成为了目光投射的焦点。时任何香凝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乐正维为此事与不少专家进行了反复地讨论和实地考察,在这个过程中也曾形成了不同的方案。而在“第五届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的策展人之一皮力的引荐下,何香凝美术馆找到了2000年左右从美国回到深圳创办事务所、办公室还在华强北的都市实践。在一起前往考察后,“就定下来OCAT这个厂房,有了这个地方才有了现在的创意园”。2000年初的深圳,设计产业开始蓬勃而艺术土壤的养分薄弱,无论是“当代艺术中心”或“创意园”的创立都是新鲜事物,刘晓都补充关于改造为“创意园”的由头,“后来是规划局的一位官员跟我说,他们提议把这片厂区改造成为一个创意园。当时华侨城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机会,不是说一拍即合,但可以一试。”

 

1-site picture

 

OCAT深圳馆:生长的概念

该区域从规划到单体的设计体现生长的概念,一座单层厂房被改建成当代艺术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加建一个L形筒以容纳艺术家工作室、书店以及附属设施。

OCAT所在的旧库房的整个结构被有框金属网包裹,这是一种廉价并可以重复使用的工业产品,这样,外墙上岁月留下的痕迹原封未动。通过用半透明的材料包裹,原有建筑获得了原型的回归并具有了纪念性——仍是库房,艺术库房。

 

3

 

对于当年(2004年)黄专提出的OCAT定位,孟岩认为:“艺术中心的定位非常高,一次到位,是一种‘高举高打’的做法。一下子就定到一个非常高而且非常准的位置,所以这里就变成了一个高地。迄今为止我仍然认为,他的这个定位一直影响到今天的OCAT。当时还没有创意园这个概念,但是它是这个工业区改造的一个精神性的空间。”在一片荒芜的工业区,如何支撑起一个当代艺术中心?这种“高举高打”的东西进来以后,对于这个片区未来的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其实大家都有怀疑、犹豫。孟岩理解OCAT是打破何香凝美术馆现有体制的一个新机构,希望有一个突破口,他在纽约生活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是这种另类空间的价值所在。他举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属下的前卫、更具探索性的机构PS1,“PS1周围其实是很烂的,但是它就像一个火种一样,在一个很烂的地区不断地点火,不断地在制造一些城市事件,把年轻人聚集到那里,让人莫名其妙地跑到那儿去了,其实那个地方平时是没人的。”所以他可以理解黄专的这种“高举高打”——定位准确,坚持学术性,并预见到它在未来可能会引领或者激发一种新的关系,产生一种化学变化。今天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其实证明了这一点,OCAT所点燃的一系列火种,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1-site master plan

 

以艺术带动地产的方式,华侨城走在了最前面,但很多事开始做的时候,也是心里打问号的。孟岩坚信:“很多具体的人物改变了历史。机制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这个机制里的某一个个体的判断,他的前瞻性和愿景很可能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很大一部分的历史。”

当时激烈的讨论中,更多的担心其实在于对整个片区未来的发展,华侨城决定做创意园之时,除了巨额资金的投入外,也是在做一个很大的冒险,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最终是否能成功。2003年正好赶上美国打伊拉克,孟岩用当时伊拉克与科威特石油战争中,油盆“沙漏效应”这个例子增强了大家的信心——谁先干这个事,谁就占领先机。“深圳有上千万的人口,有那么多的年轻人,哪怕只有很少的人对艺术有兴趣,这就是一个低地,而且是第一个,大家就会往这儿聚。这可能是谁一招先的问题,谁敢走出这第一步,可能今后就很难被超越。深圳就是抢资源,正是因为资源少,没有那么多艺术家,可是有设计师和建筑师,所以谁走了第一步,可能这些最好的人就汇到这儿来了。后来可能大家就通过很多讨论,增强了这种信心,于是就先行先试,因为最后不行还可以盖住宅,这是一个过程。”

 

 

预展呈现,空间预览

经过详细的前期沟通,都市实践团队摸准了OCAT的空间功能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艺术空间的灵活性和破坏性。在OCAT正式成立之前,都市实践做了一个预展叫“空间阅读与都市实践”,从某种意义上呈现了完整的改造构想。

 

都市空间展01

都市空间展06

 

“除了OCAT本身要改造成多功能空间以外,在旁边E6和OCAT这栋楼之间要加一个二层高的筒子,因为当时我们发现OCAT这个空间的灵活性是没问题的,但是可能还需要一些配套延展的东西。在平行于OCAT和E6两栋楼之间的那条缝,其实是设计有一个两层高的大盒子在中间,现在的这条街是被封掉了。那个空间实际上非常高,可以吊很重的东西,那是一个很好的当代艺术的展厅,也和这个空间连在一起。当时的设计等于是做了一个弥补,一是可能将来会需要空间储藏东西,二是有一些大型的展品可以在这里展出。”展览呈现的是未来OCAT的一个空间预览,是对未来空间的一种想象,都市实践团队按照1:1的尺寸把那个筒子用竹子搭了一个L形。由于各方面原因,最后并没有把这个空间实施。

在早期计划中,孟岩指出当代艺术对于社区的带动、激活的作用,还在于那些在草图和模型阶段的设计,未尽的设想,那些前卫的思想火花。“艺术介入城市,很多时候是要捅马蜂窝的,需要触碰那些边界和灰色地带。做一件事情要突破一些规范性和制度性的东西,其实是最难的,那是硬碰硬的关系,这个时候只能说,如果有人(领导或决策者)有前瞻性,愿意冒一点风险,愿意尝试一种另类的东西,可能从某种意义上会把规则改变。就像当年纽约SOHO得以保留,最后改变了城市的决策。”

 

 

一路向北,北区升级策略

在今天看来,孟岩和刘晓都都认为创意园南区规划做得最对的一个地方,也是最有意思的一个决策,就是把中间的大厂房打通,形成中心步道,连通南北区,为园区未来发展铺路,这是城市设计的策略和智慧。

 

1.2-South zone sketch

 

对于艺术文化大事件的作用,孟岩以建筑师的角度认为借力2005年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简称“深双”)展场选择在南区(孟京辉导演的开幕演出在OCAT举办),让园区第一次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吸引了国际建筑界的目光,大家都看到这个地方的希望了。时隔两年后,2007年与香港联合举办升级为“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深双选址北区,那时候都市实践团队已经在进行北区的规划工作了。他们在研究这样一个比例,一个创意园中最好的产业配比:60%的创意产业,18%的创意学校功能,12%的餐饮配套,10%的产销空间;也借鉴了南区的做法,提出将北区B10作为设计中心、主力店,把北区9.5万平米组织起来。刘晓都描述当时进行的野心勃勃的北区计划,“我们想做一个二层的连廊系统,把整个区域串联起来,这也是很大的一个做法,把原来基本都是厂房的二层变成活跃的首层空间,希望制造更多的创意空间出来”,但最终实现到了中轴线的一小部分而且限于西侧做了几个连廊。

2011年7月由史建策划的“升级策略——OCT-LOFT概念设计国际邀请展”在北区B10空间举办,计划针对深圳华侨城创意园区工业遗产如何升级,邀请具有相关设计经验的国际知名建筑师进行基于调研基础上的概念设计,并最终完成区域的升级和B10原生产空间的专业当代艺术馆改造。在五个受邀团队中,都市实践是该展览中唯一的中国建筑师团队,也是唯一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共同生长并参与园区再生大量设计工作的事务所。策展人史建点评:此次他们将调查和研究视野扩展到园区周边区域,力图在设计之外,对园区生存机制、产业结构以及社会重建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紧凑型工作单元 aLOFT、新型教育机制与空间的营造,是他们设计的着力点,也就是说,他们的策略,在形式之外。

 

2

11019_axon s

 

对于北区“主力店”的功能构想,孟岩在展览开幕翌日的演讲中陈述道:“OCAT在南区,对于整个园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到了今天北区,我觉得如果出现一个当代艺术中心仍然是有非常大的好处,但不应该是一个纯粹机构化的、企业化的艺术中心。因为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就是说,在园区没有那么多艺术家,而是有更多的设计师、建筑师的情况下,这个当代艺术中心有没有可能和其他功能结合?深圳‘设计之都’这个光荣称号,意味着它应该孕育设计师,要有足够数量的设计师,所以我认为当代艺术中心的入驻应该和设计中心结合。”

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B10的定位最终回到了作为OCAT总馆。经过了近十年的机构实践,黄专当时提了很多想法,他希望这个地方是综合的空间,承载更多的内容。B10改造为OCAT总馆新馆可以说是近年来都市实践花时间最多的一个项目,它承载了很多人的希望。孟岩觉得它也是黄专的遗愿,“纪念黄专老师最好的方式肯定是行动。我们把他当年最看重的事情做出来,这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这比说任何东西、写任何文章都有用。将来B10做完以后,我们甚至应该给黄专老师做一个小的纪念的铜牌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嵌在这个建筑里边,这才是最好的一种纪念。”

 

B10改造为OCAT总馆:增长的美术馆

B10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步行主道东侧,原为一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生产磁碟的两层厂房,现改造作为OCAT的主展馆。馆方期望增加图书馆、报告厅、餐饮、艺术商店、美术馆办公、仓储等功能,将B10升级为包含展示、研究、交流、教育的OCAT总馆。

设计通过拆除中间区域,从上向下植入一个新的加建体,形成一个“增长的美术馆”。首层提供持续开放的临时展厅和艺术商店,二层的核心空间是多功能厅和图书馆,三层整体为环状展厅,它们被三个核心筒紧密联系起来,,将整个展览体验从地面拉向天空,并最大可能地呈现出开放的姿态。

 

22-2

 

未来期许

当代艺术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强调知识生产,都市实践团队在做B10的设计中,跟黄专也曾讨论,到底有多少空间是生产的?有多少是消费的?创意园的发展路径一定会从生产最后变成消费,这是一个既可悲又无法抗拒的特别悖论的事情。孟岩期待OCAT在北区落成新馆后,还是要继续保持那种学术的领先的地位,它是从上至下,有一种灌输和启发的作用,不是迎合,“我特别希望OCAT能够坚持下去,给这个园区输送养分,那种养分的作为绝对不是时尚所能企及的”。

 

01-OCT-Loft Renovation_12M

6.5-Public platform

 

参考资料

1 “再生历程:由工业区到创意文化园区”展(2011年5月14日 – 6月30日,展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10,策展人 /史建);“升级策略OCT-LOFT概念设计国际邀请展”(展期:2011年7月30日至10月30日,展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10,策展人/史建);domus五周年大讲堂——“升级策略:OCT-LOFT概念设计国际邀请展”孟岩演讲 ,2011年7月31日,http://www.octloft.cn/

2 “华侨城创新公社工作坊第一期” 刘晓都演讲内容速记,2019年3月15日。

 

 

都市实践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艺术介入成为改造的启动点——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前身为华侨城东部工业区,基地现存数十座建于1980年代早期的厂房、仓库和宿舍楼等。2003年,华侨城集团决定将其中一个厂房改造为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即OCAT深圳馆)。这一艺术介入成为整个改造的启动点。

一期(南区)采用置换与填充策略,从在厂房中加入艺术中心开始,逐步添加改造,二期(北区)以超常尺度的连廊混合和叠加公共功能,创造大量交流空间和机会。两阶段的改造成功使园区成为凝聚艺术和设计创造力的基地。

 

b2-Loft Pavilion

6.4-Public platform s

b8-activities-4-1

 


 

@LOFT总34期观看版_20200330_final-都市部分_页面_2

@LOFT总34期观看版_20200330_final-都市部分_页面_3

@LOFT总34期观看版_20200330_final-都市部分_页面_4

@LOFT总34期观看版_20200330_final-都市部分_页面_5

@LOFT总34期观看版_20200330_final-都市部分_页面_6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