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威啤酒厂工业遗存重生计划与改造设计

作者  张海君

期刊  建筑学报. 2023(6)85-89

 

 

 

1985 年由中国食品工业总公司与深圳市进出口集团联合筹建深圳啤酒厂,并于 1990 年 8 月第一瓶啤酒投产以来,金威啤酒作为深圳唯一土生土长的啤酒品牌,见证了深圳人奋斗的历程,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如今,随着深圳逐步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产业升级和发展——从世界工厂到设计之都,从务工者到创造者,从物质生活的满足到自我实现的追求,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下,渐渐褪去工业生产属性的金威啤酒厂不可避免地被大部分拆除。然而,金威啤酒厂是“人”作为变革主体的改革开放40年的产物,折射出“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精神与怀揣深圳梦的个体拼搏奋斗精神,厂区中仍有不少具有突出历史、社会价值的建(构)筑物,是深圳为数不多的工业遗存之一。

原金威啤酒厂(一厂)工业遗址位于罗湖区布心片区,于2012年8月被列入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第四批项目,更新单元占地8.65万㎡。金威啤酒厂的城市更新备受社会关注,其中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函示:金威啤酒厂承载了深圳发展的历史记忆,其厂区的更新改造应适当保留历史工业建筑,以建设啤酒博物馆等形式,丰富更新内涵,延续城市记忆。2015-2018年期间,聚集社会各方力量共同研究金威啤酒工业遗存保护方式,目标将其打造为深圳工业区改造的典范。更新单元获批的同时,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要求更新单元内增加工业遗址公园概念规划,并强化公共空间的设计品质。工业遗存产权交由罗湖区政府,由其负责监管。至此,厂区内占地约 1.1 万 m2 的工业遗存被保留下来。

2019年6月,URBANUS都市实践赢得了《啤酒厂艺术节开幕展暨工业遗存与城市装置(罗湖.2021)建筑展》国际竞赛,主持项目场地的改造工作。本项目为深圳第一个以综合整治方式为主、对工业遗存进行功能活化的保护性开发旧改项目,也是深圳当代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创新之举。都市实践团队希望借由此次改造,在城市策展的层面研究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为罗湖及深圳提供一个工业遗存改造的范本,同时展开一系列关于工业遗存新生发展的讨论,通过城市事件引领的方式激发公共文化场所新生。

 

1 金威啤酒厂工业遗存现状

金威啤酒厂工业遗存的场地南侧紧邻深圳地铁7号线太安站,北侧邻近深圳地铁5号线布心站,可以便利地连接城市中心和各个活跃的文化地标。场地南北长266m、东西宽38.9m,呈窄长形,占地面积9678.3㎡,按照原生产线分布有一二期污水处理站、圆形辐流式沉淀池、原发酵间。地块西北侧还有一幢4层高的原易拉罐车间厂房,占地面积为 1346.88㎡,产权为粤海置地所有,按规划要求其一并纳入啤酒厂工业遗存保护范围。

场地内部地形平整,但与东侧东昌路存在约3m高差;与西侧粤海城商业广场相差约1.65m,粤海城地下商业的6部疏散楼梯一字排开,横在场地与粤海城之间。场地内部空间的可达性不佳,使得场地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空间体验流线。场地南侧有燃气调压站同步建设中,退线要求场地内多层建筑与燃气调压站距离需大于9m。

 

2 改造策略

罗湖的城市更新正快速将曾经的工业城市肌理转换为大尺度的商业建筑综合体,金威啤酒厂将是唯一一个保存在城市中心且条件较好的工业遗存。都市实践希望工业遗存的改造能够使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

2.1 策略一 :基座整合

金威啤酒厂工业遗存拥有独特的工业建筑空间体验,然而其零散的厂房遗构在场地中无法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设计采用整合、插接、介入性的改造策略,将场地与东西两侧的高差形成的底座转化为空间叙事的基座,统合原本散落的单体体量,以整体的力量与未来周边大尺度的新城市环境取得平衡。基座重新组织交通,使之成为文化空间的节点及展示工业建筑的舞台,顶部为室外展区串联各建筑,内部结合现状地下空间开挖一系列下沉庭院、通道与活动空间,创造出一条空间叙事主线,引导市民参与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2.2 策略二 :体块加建,节点式空间插件介入

在保留现状混凝土建筑、原啤酒厂发酵罐罐体等基础上进行节点性空间介入是建筑单体改造的主要手段。设计团队根据每座遗构的外观、结构、承重能力、未来使用需求等评估结果,对其分别进行个性化改造,增加以钢结构为主的各插件体量,如屋顶加建、钢楼梯、钢连桥等,创造灵活可变的活动场地,为空间功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将原来单一的工厂生产线改造为未来多元的文化场域。

原有室内可使用空间仅为3620㎡,改造方案通过空间插件的方式,增加约3190㎡,包括新建A栋、B栋三层屋顶加建、D1栋二层屋顶加建以及D5栋5层屋顶加建,极大地丰富了后续可使用空间的类型。

2.3 策略三 :流线重构

在对原工业遗存建(构)筑物进行加固,并适当进行空间插建介入的基础上,对交通流线进行优化。基座加强了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创造出一条南北贯穿的空间叙事主线;串连起地面和不同层高的钢楼梯及连桥也将新的流线引入工业设备的空间之中,人们可以进入被“切开”的原污水站之中,穿梭于不同大小的啤酒罐体及管道形成的廊道,感受一系列非日常的空间体验。

设计在基地南北设置一系列小型广场,广场的空间和粤海城商业广场相互依存、融合,并通过多方协调,结合场地高差调整原本堵在粤海城和工业遗存之间的多部地下商业的疏散楼梯,也打通了东昌路中段直接进入工遗地块及粤海城的路径。通过重构流线,实现通往工遗内部的多重路径,访客既可以选择向上直通地面层,也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灵活地穿越各个空间。

 

3 插件式的工遗建筑空间功能活化改造

3.1 水塔重生

工业遗存主入口位于太白路和东昌路交汇处。A栋这座砖红色的瞭望塔作为引导人们从南广场进入工遗场地的标示性建筑物,隐喻原啤酒厂内拆除的最高构筑物——水塔。作为唯一的新建建筑,A 栋并没有单纯沿用水塔的单一功能空间,而是结合场地特性,对应“空间即展览”的主题,通过室内外楼梯的不同组合,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营造丰富多变的垂直体验,通过灯光设计、流线组织及景观台的设置,使其成为游览路径中的第一个高潮。

从南广场进入下沉庭院,是整个工业遗存的主入口,园区信息中心位于此处,访客可以在此简要了解后续各个空间中正在发生的展览和活动事件。入口处保留了6个5m高的不锈钢储酒罐,立于此处抬头便是B栋裸露的混凝土厚重结构及其托起的加建体量,红色钢楼梯穿插其中,显示出工业建筑强烈的生命力。

3.2 混凝土系列水池

B栋和C栋原为污水处理站,二者之间有一座直径18m的圆形辐流式沉淀池,三者在场地中形成了特殊的组合关系,改造过程围绕这三者有序开展。

B栋污水处理站由一处地下封闭水池和两处地上封闭水池组合而成。改造剔除了原有的白色瓷砖,露出更具力量感的混凝土结构,使污水处理站以厚重的纪念碑形式呈现。凿开原密闭的水池空间后,建筑内部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如教堂般的空间氛围,设计在此处增加一部盘旋的楼梯,使访客可以近距离感受工业时代的气息。考虑到原有建筑中功能空间的缺失,设计以插件的方式在3层加建300㎡的钢结构盒子展厅,盒子外饰面材料采用干挂泡沫铝板,金属质感的盒子与厚重的混凝土主体相互协调,互不争抢。

作为南北流线的汇集点,圆形辐流式沉淀池的整体形态被完整保留,改造通过开挖其周边的覆土,使其整体呈现出被挖掘的状态,人们在其外围可通过池壁的开孔以及触摸的方式,感受工业遗存建筑中的时间性和纪念性。

C栋是原金威啤酒厂生产线上的曝气池。在整体的流线设计中,此处是漫游路径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建筑改造本身及公共空间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也极其复杂。改造剔除了贴在主体结构柱上的瓷砖,保留了水池外壁的马赛克墙面以及内侧被水体腐蚀的墙面,露出充满年代感的肌理。为回应原有水池空间的特性,我们使用极具特点的金属铸铝杆件交错拼接,在C栋屋顶插入一个通透的云雾状的构筑物。光线透过构筑物映照在池底,过滤出波光粼粼的倒影,讲述着它曾经的故事。构筑物上安装爆闪灯,在夜晚缓缓闪烁,整个构筑物呈现出如啤酒泡沫般的效果,以纪念当年啤酒节时欢愉的城市记忆。

作为基座部分的地下一层,对C座的改造因势利导在池底四周进行开凿,形成东西南北联通的架空空间,在高耸林立的混凝土结构柱网中形成了一个小广场,可举行展览、创意市集、露天电影等活动。架空空间在连接基座南北流线同时,也连接东昌路和粤海城的首层地面及其地下一层商业空间,作为枢纽空间激发周边文化生活的开展。

B、C栋原为相对孤立的建筑物,改造以空间直连桥及弧形连桥形成观演步道,有效地在空间上完成了对两者的整合,并缝补了其周围的零散空间,营造出跳脱于日常的空间序列,在不同视角与工业遗存产生对话。

3.3 发酵罐筒仓改造

1) 发酵罐罐体筒仓室内改造

D栋是最具标志性的工业遗存场景,室外屋顶矗立的29个白色罐体是啤酒厂工业遗存的主体标志,室内则呈现一系列不锈钢倒椎体以及椎体下方密集而有序的管道,是直观且强烈地展现工业生产的场景。对于厂房中的工业设施,我们结合展览叙事选择性地予以保留或改造。

其中,D1为原酵母间,现改造为多功能厅及展厅空间,同时在屋顶加建两层展厅,是项目中最大的插件。改造在地下开挖出一个两层通高的多功能厅,考虑到旧建筑的结构安全关系,新插件结构与原有结构脱开,独立从地下重新升起。地下一层展厅连接了室外基座下沉通道的主叙事流线,同时在此处可直接进入原啤酒生产空间。D1栋立面在原框架结构之间采用弧形玻璃幕墙围护,形态上呼应了原室内外的罐体,在突出与原有建筑立面的差异的同时,还起到了模糊室内外视觉界面的效果。

从多功能厅室内台阶可到达D2(原过滤车间),此区域为保留原有罐体设备管道最为完整的区域,未来将成为啤酒档案馆。改造保留了原有室内白瓷砖,完整还原生产时的场景,对于局部破碎的瓷砖采用金缮的修补方式处理。D2与D3栋的啤酒体验中心在视线及使用上形成有效的连接和共享。

D4(原发酵罐车间)为发酵罐筒仓改造的核心空间。18个直径7.5m的倒锥形罐体倒立排列于室内混凝土天花楼板上,在改动最小化、体验最大化的原则下,设计选择性地拔掉了3个罐体,将自然光引入室内的同时也对这3跨低矮空间起到了有效的提升效果,形成一块向内聚集的核心空间,可开展大型活动或布置大型展览装置。为了突出原有的工业气质、还原场所精神,室内空间的表达趋于纯粹,剔除原立柱上的白色瓷砖,拆除原有PVC吊顶,天花及墙面柱子均以裸露混凝土状态呈现。改造还在筒仓内部加建了旋转钢楼梯和观光电梯,访客可以登上屋顶,从外部体验阵列式的罐群空间。

最北侧紧贴发酵罐车间的D5原为酵母回收间,共4层。首层为从北侧进入工业遗存的门厅,改造对原有结构楼板进行局部切除,形成局部两层通高的大台阶展示空间,大台阶正对西北侧小广场,可作为展示及游客休息区。考虑到每层面积仅约150㎡,屋顶在限高范围内插入一个钢结构红色盒子,与南边A栋遥相呼应。盒子北侧立面为整面落地玻璃窗,将围岭山公园的绿色引入室内,也作为城市窗口迎接北向来的人们。

2) 发酵罐罐体空间改造

对于发酵罐罐体空间改造,都市实践采用非标本式保护:在最轻量化的改造手段下形成可体验的罐群空间,放大工业遗存的精神价值,发掘工业建筑的空间及工业设计美学的价值所在。

在保留罐体的基础上,改造以两种方式介入:1)结合D5所需求的无障碍电梯及疏散楼梯对罐体进行结构加固及连接,形成罐体内部的垂直空间体验及罐体间的空中连廊体验;2)不改动结构,以微创式切口、搭建连桥进入罐体空间,并辅以灯光设计,突出其特殊空间体验。

室内纵横交错的管廊也是生产环节的主要部分,根据其价值及空间需求保留部分管道,管道形成的管廊在西立面的玻璃门、折叠门全部打开后可完整对外呈现,诠释了空间即展览的概念。

被拔掉的3个罐体以及部分以微创的方式切开的罐体,使得原本无法到达的二层屋面向公众开放,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高罐公园,在后续运营层面可利用其独特的空间吸引团体机构开展创意活动,感受传统工业遗存的空间魅力。

3.4 易拉罐车间二次改造

E栋原为4层的易拉罐生产车间,早期作为粤海城的营销中心,已结合工业遗存元素进行过一次建筑立面及室内外空间的改造。厂房各层约6m层高,空间灵活,适合展览、商业及创意办公空间。本次二次改造设计主要解决南北立面及首层东侧与批复用地边界冲突问题,在上位规划及工业遗存整体统筹空间使用的要求下,打开南北侧、东侧的首层空间的视线及流线,连接并呼应东侧工遗场地基座空间,形成与D栋围合的中央庭院;切除南北立面超出边界的部分外立面表皮,形成戏剧化切割痕迹;同时解构这些厂房的边缘体块,将其内部的结构以颠覆性的方式展现,自内而外地显示其原始身份;面对南侧广场形成一个展示面,引入与外界交流的“窗口”,拉近了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E栋作为连接粤海城及工业遗存的一个重要节点,4层连接粤海城商业的景观屋面并在未来还可连接围岭山公园,二层通过架空连廊连接D栋屋面。屋面横卧放置了一个从D3栋拆卸下的发酵罐,在灯光设计的烘托下成为城市的景观装置,激发创意文化事件发生。

 

4 景观设计

在总体改造策略基础上,整体基座、下沉庭院及挖掘的通道将成为公共景观空间,通道内地面和墙面的橙色手工饰面砖向外延伸,强调路径的同时使边界更加丰富生动。一层室外地面作为工遗基座的托盘支撑其上的零散建筑体量,硬朗线条边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工业遗存的厚重感,大台阶与商业广场产生对话,形成戏剧性的看与被看关系。

南广场及西侧大台阶均采用定制的艺术混凝土板块铺装,厚重的板块及骨料中掺进的啤酒厂瓶碎片回应着工业遗存的历史。东侧挡土墙原本为松散的毛石,被替换为干挂艺术混凝土板块。燃气调压站紧挨场地出入口,在规划之初被纳入总体设计,通过设置景观挡墙,加高穿孔铝板围挡,并对调压站站房及雨篷外观进行统一设计,避免在工业遗存中产生突兀感。

屋顶平台作为公共开放空间之一,屋面材料采用耐候格栅及定制艺术混凝土板块屋面铺装,下沉庭院及地下连接通道的地面墙面均采用与建筑外立面语言一致的定制手工陶砖。

 

5 后续

在改造场所的同时,都市实践提出“即地制造”的概念,即“工业遗存的保护与改造可以重塑一个地点、重塑一种精神,工业遗存不应仅仅成为后工业时代的大众消费品,它浓缩的城市记忆应该被发掘、显影和放大,并且在未来持续生产新的创意、制造无限新的可能性之中重获新生”。希望啤酒厂本身具有的生产和创造的属性能通过量身定制的改造,保留其建筑美学价值和原有时代特质,变成一个城市精神的展示窗口。

2021年11月,深圳市政府正式批示,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主展场为罗湖区金威啤酒厂工业遗存项目,之后正式命名为“金啤坊艺术街区”,主展场本身成为展览的零号作品向公众开放。我们期望本届深双的完美呈现将为工业遗存激活一个新的制造时代,从工业生产到文化生产,构建新的社会资源网络和运作机制,推动金啤坊艺术街区成为集公共文化活动、艺术展示、创意产业孵化及市民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