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孟岩,姚冬梅
期刊 W+A/世界建筑 2001(5):87-90
建立特区20年来深圳从—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今天的大都市,成为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观。高速度的开发使深圳和很多新兴的亚洲城市一道迅速膨胀,其极端人工化的生长方式很容易使它被纳入当前建筑学界称为“一般性城市”(GENERIC -CITY)的行列。这类城市没有特殊的历史,没有确切的文化含义。只有高速变化的城市风景是最切实的参照。紧张忙碌的人们顾不上多想就被从—个场景抛入另—个场景之中,时间在这里似乎被压缩了。经历20多年的发展,深圳作为骨架的城市基础设施已日趋完善,中心区高楼密集并不断更新着旧日的城市结构。 然而大规模高速度的开发,在城市中心及边缘遗留下大量的城市发展的间隙和空白。当人们在林立的办公楼和巨大的商厦之中陶醉和消磨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城市深层文化空间及含义的向往。正是这样的城市发展背景和人们的普遍文化心态促成了近年来对深圳一系列城市公共空司改造的实践。
地王城市公园是深圳市沿深南大道西起红岭路东至宝安路—段城市设计及整体环境改造的起点。公园用地约9000m2,是自东南向西北坡起5m多的—块坡地。该地段的规划曾几经周折,以至于这块用地在深圳高速发展的中心商务区之中闲置多年。并且将西部发展银行、深圳书城及金丰城等大型商业建筑前的现有步行系统完全割断。 1999年市政府决定将它 作为城市公共用地进行改造。在这里,都市造园首先被当作一种城市策略,通过结合城市设计与园林设计来修补当代新兴城市由于高速建设而遗留的支离破碎的城市公共空间。园林和广场本是两个不同的空间概念,在这里我们尝试将园林和广场的空间体验在城市尺度上叠置在一起。我们把都市造园看做是对城市表层空间结构的重整的开始。通过一系列的空间改造实践逐渐编织一层无限伸展的网络,将城市表层的公共领域连接成完整开放的空间体系。在另一层意义上,都市造园也像古人在闹市中造园—样。在都市的密集生存体系中植入自然元素,并且利用极端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张力,拓宽了都市人想象的空间。于是这样的都市造园有着浓重的文人色彩。 其实这里所作的也是一种文化拼贴的实验,在整体的新兴商业都市中置入一方文人化的天地,将对传统主题的诠释移植与年轻的商业城市景观拼贴在一起,以形成新的多层次的都市景观和文化体验。
公园设计是从连接城市步行系统开始的。整个用地被分成带形步行广场和台地庭园两部分。北侧带形广场与深南路平行,并从东向西逐级升高。未来将向西延伸与现存深南路南侧步行空间和地铁站相连。用地西侧南北向带形广场将向北连接远期规划中的直通地王大厦的人行天桥,向南将延伸至未来大型商业建筑之中。用地东南为庭园部分,它以绿地、甬道和庭园构筑物共同构成。公园用地周围高楼环绕,俯视效果是景观的重要部分。设计运用质感的变化、颜色的反差和齐整流畅的几何关系使总体构图达到特有的格律。从高空下望的特殊魅力在于距离感使视觉体验忽视细节,景观得以抽象和缩写,人们看到的是总体的平面构成效果, 夹杂各种花卉颜色的绿色色块与线状的角道交织,渲染着农业文化的简单秩序。两条步行广场规整的条形图案象征着都市生活强化的韵律和节奏。
人工地貌
在整个公园中,人工与自然的元素反复组合并以不同的关系出现。台阶、折坡、台状绿地是对自然和人工地貌(如梯田台地或起伏的丘陵)的抽象暗示。植物在交通为主的台阶和游戏为主的折坡间偶然出现,甬道将绿地剪裁拼接成不规则的图案,演示了自然植物与人工环境之间的相互侵入和映衬。 庭园部分的设计是一种在自然地貌上叠加人工地形的实验。通过在原有的土坡上开凿出—组组互连通的有高差的甬道而形成—块块台地。城市高密度发展 所残留下来的土地被戏剧性的保留了下来。最初设想是在各块台地中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暗示农业被都市挤压而成的特有景观。同时自然形式经极端人工化切割后又似乎成了城市街区几何构图在园林中的延伸。甬道如街道连接了步行广场,人们在此漫游扩展了对城市的体验。散布于庭园中的几组人工构筑物如坐标系统中的参照点,在时空中提供瞬间的停顿。这些静止的空间为游园的过程提供点景和框景,是引发诗意的场所。园路将它们串联起来,诱导人们去发现或想象其引申的含义。设计的主题立意是通过空间构成充实对园的整体体验,在缺少含义的当代都市空间中增加一层供人们释义的环境茩戏。
写意空间
在这里可被称作“写意空间”的几个构筑物小品从其空间联系上可分为东西两组。东侧一组以灯光和竹影为主题,四个银灰色打孔烤漆钢板围成的高4.5m,0.8m米见方的灯柱重新解释了灯笼的概念并将其放大到城市尺度。同时几丛竹子环植于0.8X0.8m的方形草地之中。内埋地灯构成了“竹灯”。夜晚被照亮的竹枝与金属灯笼通体半透的灯光并置。由这里延伸出去的台阶及曲线座椅将人们向南引向—个由墙与竹构成的空间。这六座墙的基本构成可理解成折线在三维坐标中伸展折叠而成的不同形态。竹是墙围合的对象,墙与竹的距离很近,白天竹影映在各种颜色的墙面上,夜晚灯光下的竹影则更加变幻无常。墙上开有不同大小的圆孔或条形方槽,开洞的方向及排列演示着规整与自由空间之间的微差以及组合、重复的无限可能性。墙与植物之间的暧昧关系也是对中国古典园林中“漏墙”类型的延伸及现代隐喻。
亭在园中不可缺少。在此,传统的亭的概念也被重新引证。亭居于园西北最高点以增强了望的景深。小亭呈长方形,由7根与地面成不同角度的圆柱支撑,柱底相对位置是自由组合的北斗七星图案。顶部钢梁与地面图形相对应,进一步强化母题。亭中三块由天然黑色花岗石开凿而成的座椅成为这里的都市家具。从亭前延伸出的台阶及曲墙向南弯卷成三重弧墙,它们围合成一个类似舞台布景的场所。双重钢板与混凝土墙的材料构造及色彩的差异,再加以墙上规则和不规则的开洞,造成光影变化的戏剧性。墙面和地面暗埋的投射灯增强了夜晚的空间层次。墙上切割的几处洞口也为游戏其间的人们提供了从不同视角窥视城市的景窗。
都市洗手间
利用地段高差,公园的公共洗手间被置于步行广场的最高点地下。主入口位于北侧深南大道,与城市人行道相平,从上面的广场有—楼梯可以到达。传统的公共洗手间似乎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不得以建造的场所,它在城市中总是自惭形秽地躲在街道角落里。在这个城市公园里,洗手间被当作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角。在满足城市功能的同时也成为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在—个平等的社会里,洗手间几乎是唯一将人按性别分类使用的空间,黑白两色被用来区分这两种不同性别的空间。男洗手间的铺地墙面皆为黑色,女洗手间则全白色,前厅的色调为中灰色。放大尺度的文字和图案标志设定了这一都市舞台的背景,“男” “女”文字符号和“0” “1”数字符号的重复出现暗示了男女为基本构成的社会结构和数码时代基本元素的混合。多孔钢板的吊顶,半透明的玻璃屏墙加以精心布置的灯光使空间柔和富于情调。入口处狭长的天井将自然光线引入—方前廊,将街道空间与这个半室内空间分隔并提示与上面庭园广场的联系。
结语-表层都市
人们与城市最直接的交流发生在城市的表面,作为城市生活的舞台和背景,它是当今和未来城市发展和更新的新的界面,在城市整体形象被全球化和商业化所驱使变得“一般化”(generic)及“非场所化”(non-place)的情形下,我们相信对城市表层的再开发是重新激活有想象力和充满情感的城市生活空间的有效途径。我们期盼的城市未来图景是在“全球化”日益趋同的城市整体形象之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城市表层公共空间,在那些或许被上个世纪高速发展的城市所遗忘的角落之中,一层新的充满生机、诗意和想象力的城市空间和文化体验的发生,逐渐生长和蔓延,并静静地不断改变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周围的—切。
本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得到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