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建筑师: 王辉

项目建筑师:魏燕
项目组:孔祥磊 张永建 杜爱宏 白颖 Jennifer 徐晶 林秀清 杨涛 伍毅敏 陈标 陈睿 李图

 

建于1970年代末的团结湖小区, 代表了计划经济体系下城市住区的一种典型模式。由于其密度高,又位处于现在的城市核心区,成片拆改已不可能。这倒为城市留下一个宝贵的历史片断。这一类型的社区,其最大的特点是社区空间的开放性,每一栋住宅,几乎都直接面对社会。这点与开发商建造的当代住区有本质的区别。在这种社区中,除了大量来自外地来的中低收入的城市移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本地原著民,构成了熟人社会。这种熟人社会,事实上成就了一种保护性的围墙,来保护这些直接面临街巷的住宅。

对于这类旧住区的改造,应该用注入新的公共设施,以及有时代感的新建筑,来增加其活力。经过十来年的城市大发展,在城市核心区找到大片的开发综地已不可能。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见缝插针的新建项目。这也为精耕细作地设计一些有特色的小型项目提供了机会。

这个集社区窗口办公、图书室、活动室、多功能厅等社区服务性功能的小型项目,对于周边环境而言,已然是个庞然大物。受周边住宅日照间距的控制,建筑的体量被封锁在非常有限的体积中。规划中历史遗留下的苛刻设计条件,如控高、覆盖率等,也为设计设置了重重障碍。在非常有限的可操作空间内,以及经过了数次几乎不可能过关的审批危机,这个设计还是实现了初衷:用一些体块的自由组合,给布局刻板、形象老旧的小区带来活跃的动因,这既呼应了斜街,也化解了庞大的建筑体量,同时体现一种与小区性格一致的随意性。在两个斜交的轴线交叉处,面对着社区的主要路口,在这里设置了楼梯间。这也是这个面积紧张、层高有限的建筑中唯一能够发挥的内部公共空间。设计成一幅立轴的溪山行旅图,楼梯被分解到两个立体的画框中,通过它们,把楼里上上下下人流的游动,透到街上。晚上,这个楼梯间,又成了社区的一个灯盏,这对于一个需要邻里的监视来形成对潜在的犯罪可防卫体系的社区而言,非常必要;同时,它也形成了社区的精神标志物。伴随着这个房子的施工,让它自然而然地融入社区的活动也在设计之中,其中包括在小学举办“我爱团结湖”的绘画征集,那些画将布满楼梯间的墙面和天花。

作为一个属于老旧社区的社区中心,建筑的外墙和开窗保持地调使自始至终的设计原则。在初始的概念中,曾试图用每一个体块的色彩、材质、窗户等元素去模仿小区里最有典型性的建筑。虽然最终的做法没有完全依此初衷,但理念还是承袭了。除了复杂的体量外,建筑的立面简朴而实用。

建筑南侧的绿化设计的理念是社区沙发,通过半私密的空间,让居民坐在建筑的身边。背面的沿街面,也设计了几个可以直接服务社区的铺面。除了室内多功能厅外,上人屋面也为社区提供了一方公共活动场所。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
项目时间:2011-2015
项目状态:建成
用地面积:3073 ㎡
建筑面积:5929 ㎡
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1层
建筑高度:18m

业主: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团结湖街道办事处
互联盟建筑设计(施工图合作):姚咏梅  李成昞 史庆斌 白凤娟 尚凯 杨晓利 王猛 方伟
摄影师:杨超英 魏斌